中国债券纳入国际债券指数展望

下载App看作者更多精选好文

纳入国际债券指数有助于吸引资金进入中国债市




当前,债券通已经汇集了全球617 家机构投资者,首家比利时投资者成功获批,使债券通广泛覆盖到24 个国家和地区。债券通已吸引了全球100 家顶级资产管理公司的36 家,其中22 家已完成入市。而中国加入全球债券指数对其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申请数量正在继续增加,以期在2019 年4 月纳入指数前能够开始进行交易。
 
中国债市对外开放程度仍有待提升
 
中国作为全球第三大债券市场,境外投资者持仓占比较低。尽管近几年境外机构投资中国债券市场的规模出现了快速的增长,但是从绝对规模上看,中国境外投资者持仓占比还是偏低的。根据中债登与上清所公布的数据,截止2018 年12 月末,中国债券市场总托管量达到77.44 万亿元,债市规模位列全球第三,仅次于美国和日本。但境外机构和个人持有的境内债券仅仅为1.7 万亿元,占债市托管余额的2%左右,其中国债持有量1.1 万亿元,占中国国债总托管余额的8%左右,远低于新兴经济体债券市场平均10%的境外机构占比和国债市场平均20%的境外机构占比。从境外投资者的境内债券投资占本国GDP 比重来看,根据IMF 公布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中国的境外投资者持债占GDP 的3%,远低于全球其他新兴金融市场,国际化程度较低。从纳入国际债券指数的角度来看,许多新兴市场国家如泰国、马来西亚、匈牙利、哥伦比亚等都已经被纳入了全球主要国际债券指数,但中国尚未被正式纳入,这也反映出中国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的程度偏低。

 
外资机构投资中国债市的品种单一。由于对中国资本账户和金融市场的开放性抱有质疑和偏见,境外投资者在债券配置上更偏好国债和政金债,且以短端投资为主。在这种顾忌下,境外投资者持有的境内债券品种较为单一,主要为国债和政金债,2018 年全年二者的持有量合计占比超过境外投资者境内持债总规模的80%,信用债投资较少。此外,根据外汇交易中心公布的现券交易情况月报,外资机构配债力量主要集中在短端,反映其风险偏好较低。

 
纳入国际债券指数有望深化中国债市对外开放的进程
 
2019 年1 月31 日,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宣布彭博公司将于今年4 月起将中国债券纳入彭博巴克莱债券指数,标志着中国债券市场将首次纳入国际主要债券指数,这充分反映了国际投资者对于中国经济的信心,也是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取得新进展的体现。而这与中国债券市场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基础设施、配套措施、投资工具等逐步与国际接轨是密不可分的。
 
首先,外资投资渠道拓宽助力中国债市纳入国际债券指数。2015 年之前,由于缺乏便捷、低成本的投资渠道,海外投资者难以将资产配置到中国债券市场中,而随着中国债市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尤其是随着CIMB 和债券通等渠道的开通,外资进入中国债市的难度已经大幅降低。当前外资进入中国债市的渠道包括QFII、RQFII、CIBM 和债券通,相比于QFII、RQFII、CIBM 等渠道而言,债券通取消了前期CIBM 等耗时较长的结算代理协议,由交易中心、结算代理人等作为备案机构向央行上海总部提交材料,且在3 个工作日内回复,流程大为简化。债券通开启后,境外投资者投资中国债市的规模才出现快速增长。
 
其次,中国债券指数化投资兴起有利于中国债市纳入国际债券指数。海外债券投资者的投资模式和投资诉求与国内很多主动管理型机构存在较大不同,对指数化产品有更多诉求。因此为了契合海外债券投资者的投资需求,中国监管层加快债券ETF 等指数化产品的发展,培育国内金融机构的债券指数化投资能力。2018 年成为中国债券指数化产品发展的元年,债券指数基金和债券ETF 的市场价值在2018 年得到初步认可,迎来大发展。截止今年3 月14 日,全市场债券指数基金和债券ETF 产品近70 只,总规模约930 亿元,是2017 年底市场规模的4 倍多。整体的“头部效应”也开始初现端倪:近95%的规模集中在10 亿以上的前11 大基金中。产品也开始多样化,除政金债为主流以外,信用债、地方债、城投债、海外公司编制的指数也都有涉及。
下载App看作者更多精选好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