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art_Beta_市场综述与展望:因子投资热潮渐起,聪明指数未来可期

ETF之家 发布于 2019-09-16 13:53:23

主要结论
 
Smart Beta简介:指数投资新升级
 
Smart Beta策略是在传统被动投资的基础上融入因子投资的思想,通过使 用非市值权重加权和增加在某些因子上的暴露,来获得超越传统Beta的 超额收益。而Smart Beta ETF则是在此基础上引入的ETF型产品,它不仅 具有ETF产品交易效率高、费率低的特点,同时也具备明确的风险收益 特征,可适应不同类型投资者需求,相比于指数增强基金“被动投资主 动化”的特征,Smart Beta ETF则是将“如何获取超额收益”的选择权交 到了配置者手中,具有更明显的工具化特征。
** 
美国Smart Beta ETF市场:市场成熟竞争充分,ESG引领创新**
 
美国Smart Beta ETF市场在经历近二十年的发展后,目前依旧延续着稳定 的增长趋势,产品数量已达1043只,规模逾9600亿美元。目前美国Smart Beta ETF仍以权益型为主,市场整体具有明显的头部效应和先发优势,费 率竞争激烈。在策略使用上,不同因子策略提供了不同的风险收益属性, 其中传统的价值、成长和红利策略占据更可观的规模。头部基金凭借着 更低的费率,延续传统的价值成长等策略的优势,占据美国Smart Beta ETF 市场近半的规模;而ESG类Smart Beta ETF产品则成了近年来新发市场的 主流。
 
国内Smart Beta市场:布局初见规模,指数配置价值有待挖掘

相比美国市场,国内Smart Beta市场仍处于初期布局阶段,目前总规 模约368.98亿元。整体市场尚未成熟,集中度相对较低、先发优势不 明显、费率竞争小、ETF型产品占比较低。在策略上,目前国内Smart Beta型产品多以多因子、基本面和红利策略为主,虽然业绩普遍相对 较好,但由于底层指数风险收益特征相似度较高导致Smart Beta型产 品的配置价值未被完全释放。另一方面,目前国内Smart Beta型产品 头部效应初显,所用策略分布较广,而今年新发产品超过半数是Smart Beta ETF型产品,且以多因子型策略为主。
 
**Smart Beta类产品比较与展望
 **
中美Smart Beta类产品在市场结构、产品种类、费率、风险收益特征 分布、新发产品特点等方面均存在诸多差异。此外,从指数编制角度 看,美国市场成长/价值策略的配置性更强,ESG类产品布局更早。此 外,近年来全球机构投资者对于Smart Beta类产品的选择率也有明显 提升,未来随着A股国际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和投资者结构的进一步 丰富,Smart Beta ETF类产品终将步入高速发展期。
 
一、Smart Beta筒介:指数投资新升级 

近年来,SmartBeta产品在全球市场上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规模持续增长的同时,种类也不断丰富。 随着国内市场指数化投资的热度日益攀升,国内基金管理人也积极布局更多Smart Beta产品。那么究竟什么是 SmartBeta?怎样的优势和特点使它吸引如此多的关注呢?本报告将简要介绍SmartBeta的定义、海内外发展现 状和未来展望等,以期帮助投资者更好地理解SmartBeta相关概念。

1.1、从Beta 到Smart Beta: 因子视角的指数投资

 
超额收益可被分解为因子Beta部分和更加纯粹的Alpha部分,追踪因子Beta收益的“因子投资”思想正是在 此基础上逐渐形成。
 
在所有投资方式中,被动指数型投资以跟踪市场为目标,具有简单透明、成本低廉等特点,但传统被动型 指数产品通常以宽基指数为跟踪标的,此类指数通常以市值和成交量为依据、以市值加权的方式来进行构建, 其中大市值股票权重分配过高、投资组合集中度较高等问题经常为人所垢病。
 
而Smart Beta则是在传统被动投资的基础上,融入因子投资的思想,对指数的选股和加权方式进行优化, 通过使用非市值权重加权和增加在某些因子上的暴露,来获得相应的超额收益。这种编制方式有效规避了传统 指数的弊端,既能保持投资的被动性不变,又能获取超越传统Beta的收益,因而被称为“Smart” Beta。以沪深 300指数为例,300价值指数以300成分股中价值因子评分排名前100只股票作为成分股,并用价值因子作为权 重分配依据;类似的,300红利和300低波动指数分别以股息率和波动率倒数来进行选股和加权。长期来看, 这三种SmartBeta指数均取得显著的超额收益(相对沪深300指数),体现了 SmartBeta指数的投资价值。

 
目前主流Smart Beta策略通常以因子投资为理念,从其分类来看,主要包含单因子策略,如传统的价值、 成长、红利指数,新兴的低波动指数等;两种以上因子策略相结合的多因子策略;非市值权重策略,包含等权 重、最小方差加权等;以及其他策略,如海外早已先行布局的ESG (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类策略。随着市 场的不断发展和因子策略的不断创新,预计未来将会有更多种类的Smart Beta策略供投资者选择。

 
1.2、Smart Beta ETF:高性价比的风格配置工具
 
在基金产品上历来便有主动与被动之分,前者通过自上而下精选行业与个股实现收益,而后者则以指数为 跟踪标的,通过抽样或完全复制方法来最小化跟踪误差。相比于一般主动基金表现主要依赖于基金经理的个人 决策能力,被动指数型产品表现则主要依赖于标的指数表现,且由于指数基金规则相对公开透明,其投资成本 往往低于主动管理型产品。
 
从产品形式上看,传统被动指数型基金通常分为普通指数基金、ETF基金和分级基金等多类,其中,ETF 是目前配置效率相对较高的品种,这类产品除具有传统指数基金的一般特点外,还具备多种优势:1)ETF产品 实物申赎和现金交易的特征使其交易效率相对较高;2) ETF产品低交易成本和低管理成本的特点使其具备更低 的费率;3) ETF产品特征决定了此类产品跟踪误差相对更小;这也使得ETF类产品正逐渐成为海内外指数管 理机构积极布局的主要产品形式。
 
在业绩表现方面,传统指数基金通常以宽基指数或行业指数为跟踪标的,类型、风格较为单一,而Smart Beta 型指数通常具有明确的风险收益特征,可适应不同投资者的风险偏好,该类指数的引入极大丰富了指数投资的 范围,由此应运而生的Smart Beta型指数产品采用指数基金的运作方式来跟踪相应标的,在保持被动管理的同 时,不仅能获得超越传统指数的业绩表现,还能作为低成本高性能的风格配置工具,塑造资产组合的风格特征。
 
1.3、Smart Beta与指数增强:主动与被动的不同碰撞
 
所谓指数增强基金,通常指的是在追踪标的指数的同时,通过一系列方法取得高于标的指数回报水平的一 类基金。相比于一般意义上的指数基金,作为“被动投资主动化”的典型一一指数增强型基金不仅存在超额收 益,而且其超额收益来源通常较为广泛(如:因子暴露、行业暴露、事件型收益、打新收益、衍生品等),这也 决定了这类基金超额收益通常随市场表现而存在一定程度的波动。

 
与之相对应的是,从产品类型上看,Smart Beta型产品是完全意义上的被动型指数基金,其着眼点在于标 的指数的创新一一通过主动调整权重或因子筛选等方法,构建所谓的“聪明”指数以获取相对传统宽基指数的 中长期超额收益。相比于指数增强型基金,由于Smart BetaETF型产品的指数编制规则相对固定且以ETF形式 呈现,因此,其费率相对低廉,交易效率较高。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指数增强型基金与Smart BetaETF之间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两者的差异实际反映了 当下市场不同的投资哲学一一到底是主动投资被动化?还是被动投资主动化?同样是将超越传统宽基指数作为 目标,Smart Beta ETF管理人通过多维度多视角的方式构建了满足不同风险收益偏好需求的Smart Beta指数, 并将其产品化工具化,将如何超越传统宽基指数问题的抉择权交到基金配置者手中;而指数增强型基金则将基 金管理人自身独特而出色的管理能力直接转化为超额收益,不同于被动指数型基金,增强型产品的构建方式并 不公开,当然这也正是这类产品业绩常青的源泉所在,这种出色的主动管理能力不仅反映在超额收益水平上, 也与指数增强型基金偏高的费率相匹配。

 

二、美国Smart Beta ETF市场:市场成熟竞争充分,ESG引领创新

美国市场是目前世界上SmartBeta产品规模最大,增长速度最快的市场。接下来我们以美国市场为例,剖 析成熟市场的SmartBeta发展状况,为国内SmartBeta市场前景提供参考。
 
2.1、发展状况:先行布局,规模稳步增长
 
2000年5月22日,BlackRock公司发布了基于标普500和罗素1000指数的成长和价值型Smart Beta产品, 从此开启了美国Smart Beta ETF市场的发展。从发展历程看,美国Smart Beta ETF数量稳步增长,2000-2018 年平均年化增长率24.8%。在规模变化上,除了 2008年和2018年受市场行情影响较大导致规模稍有下滑外, 其余年份均保持着良好的增长势头,近十年平均年化增长率25.3%。若考察Smart Beta ETF规模占ETF的比重, 不同年份有所波动,但大体呈现上涨趋势,近五年来趋于稳定,比例在23%附近浮动。
 
从最新市场情况看,截至2019年7月末,美国市场共有2285只ETF产品,其中Smart Beta ETF有1043 只,数量占比45.64%;从规模上看,ETF总规模40643.39亿美元,其中Smart Beta ETF规模9602.89亿,规模 占比 23.63%。

2.2、市场特点:权益型产品为主,头部效应先发优势显著
 
从资产类别角度看,权益型Smart Beta ETF产品数量达到835只,占美国Smart Beta ETF总数量的80.06%,而在规模上的优势进一步扩大,占比达到97.24%;此外,债券型和商品型Smart Beta ETF产品数量分别达81 只和68只,占比7.77%、6.52%,但规模上仅占比1.44%和0.60%,其余类型产品规模合计不足1%。可见在美 国市场上,权益型Smart Beta ETF是绝对的主流。

 
从规模分布来看,美国Smart Beta ETF规模集中度相对较为明显,规模达到100亿以上的产品数量占比虽 然仅为1.82%,但规模占比达46.33%;规模在1亿美元以下的数量占比57.33%,但累计规模却仅占1.87%。

 
从发行日期来看,每年新发行的SmartBetaETF产品数量受行情影响较大,但总体上呈上升的大趋势。结 合规模来看,发行日期较早的基金倾向于拥有更大的规模,而最近五年内发行的基金规模均未突破百亿,这也 从另一侧面反映目前美国SmartBetaETF市场先发优势效应相对显著。

从费率来看,美国市场股票型Smart Beta ETF平均费率为0.26%,相比全部股票型ETF平均费率0.21%的 水平略高,但明显低于主动股票型基金平均0.76%的费率水平。分段来看,美国市场SmartBetaETF中80.16% 的基金费率在0.2%-1%范围内,有14.77%数量的基金费率在0.2%以下。若结合规模观察,规模超过100亿的 Smart Beta ETF费率均在0.5%以下,而规模超过200亿的Smart Beta ETF费率均不超过0.2%,可见费率是影响规模的重要因素。

2.3、策略分布:传统因子引领市场,多策略百花齐放
 
截至2019-07-31,美国市场Smart Beta ETF采用的策略中,规模最大的分别是成长、价值、红利策略,合计占比61.28%,但数量上三者合计仅占17.35%,可见这三个策略平均规模较为可观。而数量上最多的是多因子 策略,占比28.09%,但份额仅有9.85%,这是由于多因子策略多为近五年发布且种类极为丰富,因此平均份额 较低,但在未来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从长期业绩来看,不同策略长期表现分化明显。以标普500为例,考察其衍生的SmartBeta指数2000年后 的超额收益。总体上价值、成长、动量指数与标普500走势接近;红利指数略优于基准;质量、等权、低波动 指数最终净值接近标普500的2倍;而价值动量和红利低波这两个多因子策略业绩表现更好,净值曲线大幅度跑赢基准。

 
考察近十年的超额收益状况,不难发现,2010年后价值和红利指数明显跑输标普500,红利低波、成长、 动量三个指数取得一定超额收益,而其余指数(包括新加入的ESG策略)在净值上与标普500不相上下。此外, 通过时间维度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因子表现随时间推移不断变化:质量、等权等优势因子在2010年后效果减 弱,而成长、动量等因子在最近十年表现优于从前。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近十年能够明显跑赢基准的传统Smart Beta指数有所减少。

从风险收益特征角度看,不同类型Smart Beta 指数大多差异显著,并且这10 类Smart Beta 型指数基本能从收益(高/中/低)和风险(高/中/低)两个维度覆盖九个不同的区域,具体而言,质量、ESG、等权、价值动量指数的收益率和波动率与标普500 较为接近,动量类指数具备高收益高风险属性,红利指数则有低波动第收益
特性,而红利低波指数则具备低波动高收益属性。总之,不同类型指数为投资者提供了不同风险收益属性的指数化产品。

此外,从持有人结构来看,Smart BetaETF平均机构持股比例为59.2%,但对于不同策略的Smart Beta产品, 机构的青睐程度有所差别。我们统计了每个策略中全部产品的机构持股情况,从机构持股比例来看,最高的是 多因子、等权和价值策略,达到66%以上,其次是动量、成长、基本面、低波动产品,占比均超过58%,而红 利和ESG策略机构持股比例相对较低,占比仅40%左右。
 
2.4、头部Smart Beta ETF:价值成长齐头并进,超低费率稳固优势
 
截至2019年7月末,考察美国市场的Smart Beta ETF产品,不难发现其头部效应较为显著,规模居前的 ETF产品主要集中于Vanguard、Blackrock等少数几家公司。从绝对规模角度看,排名前20的头部几家规模均 在100亿以上,且合计规模达到4548.7亿,占美国市场总规模的47.37%,其中排名前10的Smart Beta ETF产 品合计规模3319.6亿,占总规模34.56%。
 
而从费率角度看,头部基金平均费率仅为0.17%,其中费率在0.20%以下的有15只,相比全部Smart Beta ETF 0.26%的平均费率,有非常明显的成本优势。发行时间方面,头部ETF产品发行时间主要集中在2000-2006和 2011-2013年这两个阶段,而近五年内新发的Smart Beta ETF无一上榜。

从策略角度看,头部基金主要集中在价值、成长、红利、低波动等传统的单因子策略,而无一采用多因子 策略,这也是由于2013年以前发布的多因子Smart Beta ETF数量较少,新发多因子策略数量多但规模小而无法 打破先发优势。

2.5、新发产品特点分析:策略分布平均,ESG类产品引人关注
 
今年以来美国市场新发Smart Beta ETF共67只,平均规模0.64亿,平均费率0.51%。从策略数量分布来 看,新发基金主要集中在等权、多因子、多空、ESG和基本面策略,传统的成长、价值、红利策略发行较少, 主要原因是传统策略已经被先发产品垄断;从规模上看,新发策略规模最大的是ESG,占新发规模的65.91%, 其次是等权策略,占16.31%,新发数量较多的多因子策略仅占新发规模的2.76%。

我们考察新发产品中规模前十的头部基金,其中仅有两只ETF规模达到10亿以上,其他规模均在3亿以下。 这两只基金跟踪同一指数MSCI USA ESG Leaders Index,采用了近几年较为火热的ESG策略,并保持着极低的 费率0.1%。因此对于新发Smart Beta ETF,虽然难以打破先发优势,但如果选择有代表性的指数和较受关注的 策略,并将费率控制在较低水平,仍然有机会募集到较大的规模。

**三)国内Smart Beta市场:布局初见规模,指数配置价值待挖掘
 
3.1、国内发展现状:Smart Beta产品布局广泛,上升空间依然较大**
 
相比于美国市场Smart Beta型产品发展较早且已形成规模,国内指数化投资热潮刚刚兴起,随着国内资本 市场逐渐完善和健全,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始选择指数化投资来分散投资风险和追求长期收益。
 
另一方面,由于Smart Beta概念本身缺乏明确定义,对基于价值、成长、红利等因子的指数型产品,将其 归为Smart Beta型产品已成共识,但对于主题类基金,目前的划分规则并不明确。对此,我们参照美国市场关 于Smart Beta的划分方式,对因子策略型和等权型指数均归为Smart Beta型指数,并由此将相对应产品划分 为价值、成长、红利、等权、低波动、基本面、多因子和其他类等八类。
 
对于国内被动指数型基金市场,国内首只被动指数基金“华安上证180”早在2003年便已发行并成立, 而2006年发行的“华泰柏瑞红利ETF”则通常被认为是国内首支Smart Beta型产品,但发行三年后国内Smart Beta市场并未完全开启,直至2009年才陆续出现其他类型Smart Beta型产品,Smart Beta型产品真正意义上 的快速发展起源于2017年,而仅2019年上半年便已成立12只Smart Beta基金,高于2018年全年数量。

截至2019-06-30,目前国内市场共有股票型指数基金420只,总规模6071.51亿元,其中Smart Beta产 品72只,总规模368.98亿元,数量占比17.14%,规模占比6.08%。从发展历程来看,Smart Beta基金数量稳 步增长,2009年开始即已形成规模,之后10年总体上延续小幅增长势头,2019年上半年在规模上有较大的飞 跃。从占全部指数基金的比例来看,在指数基金的初期发展阶段,数量和规模占比有较大波动,近年来随着Smart Beta发展状况逐渐稳定,数量占比维持在15%左右,规模占比稳定在6%附近,参考美国市场23%的规模占比仍 有较大提升空间。

3.2、市场特点:规模集中度较低,ETF型产品占比待提升
 
从规模分布来看,国内SmartBeta基金规模分布并不均衡。规模达到20亿以上的产品数量占比6.9%,规 模占比40.5%;规模在1亿元以下的数量占比40.3%,累计规模仅占3.6%。相比美国市场排名前1.82%基金规 模占比超过46%,国内市场的规模集中程度相对较弱,说明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从费率来看,截至2019-06-30,国内Smart Beta基金管理费率均在0.5-1.2%之间,其中费率为0.50%的基 金最多,数量占比达到43.1%,规模占比60.1%;其次是费率1.0%和0.75%的基金,数量占比分别为27.8%和11.1%。SmartBeta产品平均管理费率0.62%,与全部指数基金0.56%的平均管理费率相差不大。

从产品属性角度看,截至2019-06-30,目前国内市场股票型指数基金420只,其中ETF产品166只,占所 有指数基金39.52%,规模4381.70亿元,规模占比72.17%;而Smart Beta ETF共21只,在所有Smart Beta 型中占比29.17%,规模154.72亿元,规模占比41.93%。另一方面,在国内所有ETF产品中,Smart Beta ETF 产品数量占比12.65%,规模占比3.53%,Smart Beta ETF型产品的占比仍有较大上升空间。
 
3.3、策略分布:多因子基本面红利策略占主导,底层指数特征相似待完善
 
截至2019-06-30,目前国内市场规模较大的Smart Beta策略分别为多因子、基本面和红利策略,合计占比 74.0%,其次是价值、低波动和等权策略,占比均超过5%,其余策略合计规模不超过10%。从数量分布看,多 因子策略数量最多,达到27.8%.

业绩方面,以沪深300指数为例,考察沪深300型Smart Beta指数2005年后的超额收益,不难发现,其中仅高贝塔指数明显跑输沪深300,等权和动量指数与沪深300最终净值基本一致;质量指数表现最好,超额收 益超过100%,其次是低波、红利低波、红利、价值、成长策略,均明显基准。从时间维度看,每个因子在不同 时间段的表现有所波动,但整体而言大部分因子均取得明显的超额收益。

此外,不同类型Smart Beta指数在中证500上的表现亦有类似:在所有中证500型Smart Beta指数中,仍然仅有高贝塔指数明显跑输基准,而质量成长指数表现最好,其次是低波动指数,红利、价值、等权和成长指 数也取得了一定的超额收益。

虽然从业绩角度看,现有的大多数沪深300/中证500型Smart Beta指数几近完美,但从风险收益特征角度 看,不难发现目前已有的这些Smart Beta型指数并不完善,不少指数的风险收益特征较为雷同,而缺乏高风险 高(中)收益型等其他类型指数作为补充。

此外,从持有人结构来看,截至2018年报,国内SmartBeta型产品的平均机构持股比例26.5%,相比2017年的23.7%水平有所提升,但仍远低于美国的水平,而且不同策略的持有人结构差别较大,2018年仅有成长和 价值类策略机构持有比例过半,而低波动、红利、多因子策略机构持有比例不超过30%。由于国内Smart Beta 市场处于发展初期,基金持有人结构变化幅度较大,相比2017年,2018年价值、基本面和多因子策略的机构 持股比例明显上升,而红利策略的机构持股有所下滑。

 
3.4、头部Smart Beta基金:先发优势不明显,多策略百家争鸣
 
截至2019年二季度末,目前国内市场规模排名前二十的Smart Beta型产品合计达301.49亿元,占SmartBeta 型产品总规模的91.71%,其中前10的头部基金规模均在10亿以上,合计规模223.59亿元,占比60.60%,具有较为明显的头部集中效应。而由于Smart Beta型产品在国内发展尚处初级阶段,先发优势并不明显,上榜Smart Beta型产品发布时间分布较为均衡,其中甚至有4只产品的发行时间是在2018年之后。
 
策略方面,头部基金主要使用多因子、红利、基本面等策略,相比美国市场价值和成长产品占据龙头位置 的情况,国内Smart Beta市场头部产品在策略分布上有很大的差异。

 
2019年上半年新发行的SmartBeta基金共有12只,其中超过半数是ETF型产品,且以多因子型策略为主。 另一方面,嘉实中证锐联基本面50ETF则以44.87亿的规模独占鳌头。

 
**四、Smart Beta类产品比较与展望
 
4.1、中美Smart Beta市场比较**
 
整体而言,美国Smart Beta市场发展时间较长,市场成熟度较高,而国内市场目前刚进入高速发展期,先 发优势并不明显,新发Smart Beta型产品仍有可能取得较大规模,而已有产品的持续营销和市场推广对其规模 变化依然有着不可小觑的影响。同时,从头部集中度和规模占比角度看,目前国内Smart Beta型产品集中度明 显低于美国,而SmartBeta型产品份额占比仅为6%,远低于美国市场的23%,可以预见,随着指数化投资在国 内的日益普及,国内市场Smart Beta仍将有较大发展空间。
 
从品种上看,目前非权益类Smart Beta产品在美国市场已有所布局,而国内市场该类型产品数量极少。随 着权益类SmartBeta产品的逐渐普及,非权益类SmartBeta也将逐渐进入人们视野。2018年底国内已经成立了 第一只债券型Smart BetaETF “平安中债-中高等级公司债利差因子ETF”,采用利差因子编制指数,可以预计将 来会有更多非权益类Smart Beta产品的布局。
 
费率方面,对比美国市场ETF平均费率0.21%,目前国内市场指数基金平均管理费率仍高于0.5%,当然这 与目前国内市场ETF产品整体规模与品种丰富程度不无关系。但值得注意的是,近期有多只ETF下调费率,截 至2019-07-31,共有10只ETF产品管理费率低至0.15%,托管费率0.05%,说明国内ETF市场费率竞争已硝烟 渐起。虽然目前尚无Smart Beta型产品管理费率突破0.50%的下限,但未来随着Smart Beta ETF市场的充分竞 争,费率战无可避免。
 
策略方面,相比于美国市场风险收益特征差异较为明确的Smart Beta型指数,国内市场由于指数编制方法 等方面原因导致多数Smart Beta型指数的风险收益特征差异并不显著,并由此导致相应Smart Beta型产品同质化相对严重,而其他风险收益维度(如:高风险高收益型等)上的SmartBeta产品相对缺乏。
 
在新发产品上,目前中美新发策略都对多因子产品有所青睐,主要原因还是在于传统意义上的单因子策略 产品已形成相对固定的竞争格局,而多因子型产品由于其在创新方面的巨大优势,已成为Smart Beta领域新的 竞技场。根据FTSE Russel的投资者调查报告,全球多因子策略使用率在2019年达到了 71%的历史新高。目前 多因子类策略还较难取得更大规模,但是随着投资理念的普及,预计将来会有较大发展。
 
**4.2、关于Smart Beta类指数策略
 
4.2.1、成长和价值策略**
 
美国市场规模最大的价值和成长策略通常成对出现,并在头部份额上齐头并进,主要原因在于,从指数编 制角度看,美国市场通常习惯于将指数成分股二分为成长和价值两大类,并保持两类的总市值整体接近;虽然 从业绩角度看,一段时间内,两只指数中总有一只恰好会跑输原指数,但从配置的角度看,两类指数的配置价 值却同样重要。
 
而国内的成长和价值类指数编制方法则有所不同,目前一般采纳约1/3的原指数成份股来编制风格指数, 且两个指数间多有交集,虽然从业绩角度看,成长、价值指数有计划双双跑赢原指数,但配置价值却相应有所 降低。以沪深300指数为例,目前沪深300价值、成长指数成分股各有100只,相对于沪深300指数成分股的 规模占比分别为55%、29%,其中同时属于两个指数的有22只,规模占比8.93%;而中证500价值和成长指数 各有150只成份股,规模占比29%、34%,其中同时属于两个指数的有50只,规模占比10.88%。

**4.2.2、ESG类产品
 **
自2016年起,美国市场ESG类Smar BetaETF产品开始加速布局,每年新发该类型产品均超过10只,2019 年上半年即已新发7只,可以预见未来美国市场ESG类Smart Beta ETF产品的发行速度仍将持续下去。与此相 对应的是,自2018年中证指数公司发布国内首个ESG指数“中证180 ESG”后,MSCI等机构也陆续发布了 不同的ESG指数。与此同时,各类型ESG基金也在不断推出,除国内首支ESG指数基金“华宝MSCI中国A 股国际通ESG”已发行上市外,亦有多只ESG类基金尚在排队审批。

4.3、Smart Beta类产品前景:因子投资需求渐增
 
随着国内二级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与发展,国内投资者结构日渐趋向机构化、国际化。相比于传统意义上的 个人投资者,专业投资机构具有更成熟的投资思维,对因子投资的接受度也更高,他们不仅关心所持组合的收 益风险状况,更关注组合内部的资产配置结构和成本的控制,而不同Smart Beta型产品所蕴含的不同策略种类 和风险收益特征,也恰恰契合了这样一种投资需求。
 
从国际化的角度看,近年来全球机构投资者对于Smart Beta类产品的选择率也有明显提升,根据FTSE Russell的Smart Beta全球机构投资者调查报告显示,2019年全球机构投资者选择Smart Beta产品的比率达到 58°%,相比2015年的26%有明显提升。可以看出,SmartBeta类产品在全球范围内认可度渐增且已经达到了较 高水平。

同时,对于基金管理人而言,在目前尚处发展期的国内SmartBeta市场,SmartbetaETF尚有较高的布局价 值。未来随着A股国际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和投资者结构的进一步丰富,Smart Beta ETF类产品终将步入高速 发展期。
 
 
文章来源:中信建投
作       者:丁鲁明、王赞杰
 
更多资讯,欢迎关注公众号:ETF之家
 
 
 
 
 
 
 
 
 
 
 
 
 

0 条评论

发布
问题